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德育之窗>> 德育探索

德育探索

由“知而不言”到“知无不言”

作者:李鹏 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30日

    但凡有过几年教育经历的人,都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不断降低。基本上,小学课堂的发言是最踊跃的,到了初中之后,就开始“门庭冷落鞍马稀”了,甚至常常会出现鸦雀无声的“冷场”现象。这里面,我们要排除掉因为知识掌握不牢,没想到问题的答案而造成的“不会”这一因素,重点谈谈明明心里知道怎么回答,却不愿意举手发言的“知而不言”及其解决方案。

一、为什么“知而不言”

一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面对学生“知而不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量分析其原因,只有原因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对症下药,寻找解决之道。那么,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问题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学生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进入青春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面临的顾虑也更多,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变得更加敏感。虽然这时的学生渴望得到承认,渴望表现自己,但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们担心出错、出丑,尤其在课堂上,不愿意表现得“与众不同”,似乎这样会使他们在同学之间成为另类。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一种从众状态,别人不说,我也不说,等老师点名。宁愿保持沉默也决不做“出头鸟”。

也有部分学生虽然想回答问题,但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怕说错被老师批评,于是也选择了沉默。

2.老师方面:老师过于严厉,与学生有隔阂,过分依赖“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也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氛围方面:班级、学校有没有营造一个积极发言、竞相发言的氛围,同样对学生有影响。

二、怎样才能“知无不言”。

说解决之道之前,先讲误区。许多老师在解决“知而不言”的时候,往往把重心放在解决第1种原因上,试图纠正学生的心理。这是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待学生。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心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的,如果试图改变这一普遍状态,碰壁、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那我们怎么办?

客观规律改变不了,我们只能适应规律,寻找新的突破点。与其硬个头破血流,不如绕开壁垒,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个家突破口就是:营造氛围。

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老师自身下手,营造一个以发言为荣,以表现为荣的班级氛围。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主动发言也就水到渠成了。

近两年来,我尝试了这种氛围影响法,收效比较明显,下面做简单论述,与诸位同行商榷:

1、班风:从我做起,大胆放权。

学生想表现,却不敢表现。基本上都是老师要求太严,令学生望而生畏。要想学生“知无不言”,老师就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最重要的,无论是日常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时,都要允许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找到参与感与成功感,当学生不“怕”老师了,课堂发言的基础才算打下。

进一步地,老师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自己首先做到积极主动,勇于表现,无疑会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作用。让他们觉得,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2、暗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平常有意无意地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无须加太多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交流是时代的要求”、“我有想法要让世界知道”、“发言无罪,沉默非金”。当学生天天接触这些内容之后,慢慢地也会受到影响,不用老师要求,他们也想试试“向世界说出自己的声音”。

材料的搜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时也会妙手偶得,举几个例子:

①同一个班级,不一样生活:有一次,我和张全尚主任聊天,张主任随口提到了学生实习的事,说在任新荣老师的班里有两个学生,一个平常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实习还没有结束,企业就向学校要求把她留在工作岗位上。最后,这名毕业生被我校张新华主任带到了市资助办,成了张主任得力的助手。另一个学生平时沉迷于手机,从来不发言,对班级活动也不热心,毕业时,通过关系来到某企业。到企业后,先后被安排到三个不同的岗位上,但均不能胜任,只好选择离职。

②“不解释”害人命:古时一丞相之母重病,饭量极大,却面黄肌瘦。丞相请当时一名医来诊治。名医把脉后,开出药方飘然而去,丞相送走名医,细看药方,被吓了一跳,上面写道:“砒霜一两,半分不多,半分不少,和水饮下,疾病立除。”砒霜是剧毒,一两岂不把人毒死?于是让管家抓来一钱砒霜,和水给母亲服下。老太太喝了药,一命呜呼。丞相把名医抓回来质问,名医解释说:“老太太腹中有一条大虫子,一两砒霜正好把虫子毒死。多了固然会对人有害,少了毒不死虫子,虫子在肚子里一挣扎,老太太同样性命难保。你私自改药方,与我何干?”丞相无言以对,但后来还是寻了个借口,把名医给杀了。

如果当初名医走之前就做出解释,或者丞相有疑虑后先去问问,两条人命就都得以保全了。

③一些有用的名言警句:

Courage is resistance to fear, mastery of fear, not absence of fear. (勇气是抵御恐惧, 掌控恐惧,不是没有恐惧。)(这句话的妙处是承认恐惧,连老师也不例外,但我们要战胜恐惧。学生容易接受。)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遇见舞台就表演,看见影子就放枪。

3.推进:收放结合,转化观念

为了营造氛围,在最初阶段,我采取了“定任务”的办法,即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要有一定数量的主动发言,使发言成为班级常规。

但这样做是有问题的。

问题一:学生是不是愿意听老师的话。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话,同样的办法,甲老师一说学生就听,乙老师怎么说学生也不做。为什么?这就是前期工作有没有做到位的问题。采用“定任务”法的前提是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课堂发言的重要性,也想发言,只是还下不定决心,或者没战胜不好意思感,这时老师的“定任务”,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台阶下而已,推行起来自然简单。反之,如果学生内心深处就抵抗发言,无论老师怎么说,怎么定任务,效果都不会好。

问题二:这一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为任务而发言”,发展到极端,就是老师讲知识点一,他自学知识点二,以便于抢先回答问题。虽然知识点二学会了,但知识点一却遗漏了。针对这点,我采用“收放结合”法。即一开始“定任务”,一段时间后不再强制规定,让学生真正主动发言。如果有必要,中间可以反复数次,直到课堂发言成为学生的常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为止。

本学期以来,我在高143班试用了这个办法,效果很明显,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发言积极,课堂进展顺利。但我也认识到,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高中生课堂发言是个传统难题,我也仅仅是在探索的道路上进行了很浅的尝试,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远。我真诚地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改进办法,真正实现“帮助学生成长,解放学生心灵”的效果。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