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大奖88pt99>> 党团建设>> 党员活动

党员活动

弘扬爱国精神 践行爱岗敬业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党课

作者:韦艳春 来源: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1日

弘扬爱国精神 践行爱岗敬业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党课

韦艳春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确保这次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2019年9月,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第二批主题教育从2019年9月开始,到11月底基本结束。

这次给大家分享的关键词是“爱国 敬业”,我将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初心

初心,又称“初发心”,来源于《华严经》。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菩萨修行的结果,初心与正果是密不可分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华严经疏》解释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大方等大集经》也讲菩萨“心始心终”,所谓“心始”即初发心。从最初的发心到最终的成佛,此心是不变的,所以《华严经》主张初发心即成正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即从此演化而来。

“不忘初心”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

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怎么来的呢?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首次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向全党郑重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升为大会的主题,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并部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进一步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7年10月,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他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他说:“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2017年12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他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做起。”2018年2月,在春节团拜会上他指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2019年5月,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他又重申:“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三、70年光辉历史是共产党初心和使命担当最充分的体现

(一)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发展脉络

整体是一条发展主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时候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1992年至今邓小平理论成形,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成形。(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二)70周年大阅兵让我们看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

10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并乘车检阅受阅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后,气势磅礴的阅兵分列式拉开序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是共和国武装力量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

首次亮相的领导指挥方队是一个改革强军、联合作战指挥印记最鲜明的方队——队员从军委机关15个部门和各战区、军兵种机关、武警部队抽组而成,包括27名将军,平均年龄38岁,年龄最大的59岁。领导指挥方队创造了两个第一:人民军队阅兵史上第一个从领导指挥机构抽组的方队,第一个由将军组成第一排面的方队。

维和部队方队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为了和平与安全、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中国军人。维和部队方队受阅向世界昭示:中国不仅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近年来,全军狠抓实战化训练,一批女兵从勤务支援岗位调整到战斗岗位。让战斗岗位的官兵接受检阅,折射出我军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也向世界宣示:重整行装的人民军队,更是能打硬仗的“雄师劲旅”。

32个装备方队以崭新阵容接受检阅。一辆辆坦克披坚执锐,一枚枚导弹昂首向天,展示着这个由580台(套)地面装备组成的钢铁巨阵所向披靡的气概。还有驶来的“大国重器”——东风-31甲改核导弹、巨浪-2导弹、东风-5B核导弹、东风-41核导弹……备受关注的东风-41核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时,不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作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它以凛然的气势和庞大的体形,在世界面前首次亮相。

一个游行方阵,一组彩车就是一个年代故事,演绎着祖国从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

回想国庆群众游行的共鸣时刻,国庆群众游行总导演肖向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群自行车和当时骑车的人,“那时的中国人终于可以有梦想,像恢复了高考,终于可以有选择”。

“每回看(庆典)都是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的人能参加,像我这种平头小老百姓能走方阵,感觉真像做梦一样,有点不敢相信。”受邀参加群众游行的快递小哥齐南南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对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来说,走上长安街的兴奋与激动是一种特别的激励,这种温暖将让自己握紧快递车稳速向前,一如既往地为他人献上真挚的笑脸。

“我看到同龄人在长安街上行进,听到《我们都是追梦人》,很多历史书上的青年往事仿佛重现。”今年24岁的张朋宇想起了曾经的青年“奔向天地跑道”,更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现在,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

(三)70年教育发展历程

1、新中国的教育起跑线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至今,早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教育口号,而如今我们无法想象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面前是一个怎样的起跑线呢?全国5.4亿人口约80%不识字,只有3000多万名小学在校生,100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多万名大学在校生,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类似“倒图钉形”。为了改变这种情形,国家开始实行“扫盲”。

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学龄人口、劳动人民、工农干部服务的途径,在实施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大规模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1949年到1957年 (或1956年)。这是教育学界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国内“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时期,也是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科领域教科书的时期。发生了“引进”方向的第二次整体转向,由学西方转向学苏联。

1957年到1966年。本阶段以1958年的“教育革命”为重要事件,出现了教育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释和毛泽东有关教育语录的诠释的独特意识形态化的现象。第一次出现的所谓“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努力。可称为教育学科由外学转为向内树的第三次大转向。

2、难忘1977,“一项决策,石破天惊”

七十年代,高等教育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迎来勃勃生机。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在国内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反响,重新点燃了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希望。改革开放的到来,打开了国人的思想和视野,高考的恢复使教育发展迈向了新的征程,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走向了另一种人生发展轨迹。

可以说,恢复高考不仅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国家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1999年高校扩招,实现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发展

上个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提高公民素质,政府决定实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中国的高考改革以行政为主,由政府制定招生计划,通过考试机构组织高考,指导大学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学生。除了政府的重视之外,各个地方的高校也在挖掘潜力,发挥现有办学条件,包括校舍、师资等,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的高校。

2000年以来,我国新建高校的数量很多,大概有几百所,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这也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光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民间资本,让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所以,一大批民办高校应运而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今年的数据还在统计,预测可能会超过50%。根据国际通行标准,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实现这种转变,我们只用了17年,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完成这一过程,用了整整30年,这个成就非常显著。

4、2014年高考改革,内涵式发展呼吁公平性与科学性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新高考方案平稳落地。接着,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四地。

近几年,在各个省份进行自我评估和教育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又确定了八个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改革方案也已经陆续公布。

目前总共是14个省份,其他省份要等具备条件后再慢慢启动。高考改革本质上要遵循规律,积极稳妥向前推进,这是因为,高考改革的社会关注度极高,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出现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5、未来,精准教育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新方向。

中国妇联曾于2015年发布《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调查以中小学生父母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父母利用互联网获得家庭教育知识和帮助,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自媒体。

随着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日臻成熟,因材施教的精准家庭教育必将实现更加智能化、高效率和精准化。同时,技术的革新必将带来新一轮家庭教育平台的喷发。除了国家对教育市场的大力扶持外,家长们在教育方面的消费意愿也比较突出,这一庞大的人群必将为精准家庭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在互联网+、AI+的大背景下,精准家庭教育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四)70年教育之路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无比的优势和巨大的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守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特色。

这是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之路。70年来,我们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构建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靠什么?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我们才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才凝聚起亿万人心、汇聚起磅礴力量,中国教育才攻破了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这是一条立德树人之路。70年来,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下功夫,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旗帜鲜明地在大中小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每个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立德树人的教育自觉,中国教育道路才越走越宽广。

这是一条优先发展之路。70年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理性自觉。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的是教育,成就的是国家整体崛起。

这是一条坚持人民立场之路。70年来,中国教育成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这背后都写着4个大字:“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独特优势。教育的一切努力都围绕人民,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了坚实保障。

这是一条奠基民族复兴之路。70年来,教育一直跟随着国家发展的脚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教育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70年来,中国教育一方面大力促进公平,一方面努力提高质量,逐渐形成了以素质教育等为代表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教学风格、实践智慧。它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把服务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奋力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4、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一)习总书记关于教师使命和担当的论述

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作出了高度评价,又对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寄予了新的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尊师重教是国家之所望,人心之所向,时代之所唤,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道”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国家才有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无论是提出“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还是强调“开齐开足体育课”“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手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样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和各领域,更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做“乐教善导、爱生敬业”的好老师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人一生遇到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在这个意义上说,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

今天,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致力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结合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在学校我们要做“乐教善导、爱生敬业”的好老师。

(三)紧跟教育发展改革步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1、新高考、新课程改革

2019高考的变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给每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新高考立足学科根本,体现学科素养,重视传统文化,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尤为重要的是,新高考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主动运用创新思维,帮助考生增强劳动感悟,形成劳动习惯,养成良好的学科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新高考告诉我们,育人既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品德和能力的培养。既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也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的的达成,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建设。

2、职业教育改革(20条)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及具体指标。此次《职教20条》是贯彻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新时代教育工作总体要求的具体体现。标志着“职业教育春天的来临”。

面临改革,我们下一阶段更应该全力以赴:

(1)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贯彻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技并修”的教育理念,做好“思想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等新德育体系建设,贯彻“三全育人”的德育观。

(2)重视文化素养的培育。加强文化课教学的质量意识,做优做精“郑州市学业水平测试”。各学校除做好“校内全员化技能大赛”,更需加强校内“全员化学科竞赛”、“全员化传统文化大赛”、“全员化素质能力大赛”等竞赛,以比赛促进每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3)加强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企业忠诚度”等能力,打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思考中职未来的发展走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现实。中职基础地位以及为高一级学府输送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一大使命,“升学和就业”两条通道都需要打通。

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中专与高中的资源共享,下一步,我们将与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争取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争取实现高中与中专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进普职融通。希望我们更多的学习先进发达省份和地区的做法,探索“3+4中本衔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新型考试模式,发挥我校信息技术专业优势,培养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老师们,由此看出,我们的责任使命就是:办好学校,培养好每位学生!面对改革就意味着面对挑战,但更意味着面对发展。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我们始终秉持着有利于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的办学原则,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努力就有收获,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