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大奖>>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

浅探单亲家庭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

作者:韩 蕴 岳振海 赵志强 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9日

摘 要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单亲家庭与日俱增,这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出发,概括总结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论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实施心理调适的策略,以期对单亲家庭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单亲子女;心理问题 ;健康人格;对策

 

1.研究背景

单亲家庭是与双亲家庭相对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类型。我们可以将单亲家庭界定为:由于家庭中夫妻离异、一方死亡或其它原因等,形成了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

在当代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伦理道德、家庭观念和婚姻关系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化,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成为单亲家庭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下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另一方的庇护,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尔特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只有亲人死亡才能比父母离婚更痛苦,更损害身心。”当然,伤害的程度和伤害持续的时间与孩子的个性以及孩子对父母依赖程度有很大关系。单亲家庭子女相较于双亲家庭子女而言,当然有共性的教育问题,但同时他们的心理受损与教育失衡等问题更容易凸显,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因素激发,单亲家庭子女在社会活动中会表现出比非单亲家庭子女更为复杂、严重的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孤僻、敌对以及厌学等性格缺陷与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特征如不及时纠正,必将阻碍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甚至会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据我们对我校高一、高二学生的704个家庭初步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70人;父母一方死亡的家庭学生有6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2人;母亲或父亲失踪的家庭学生有2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10人;共计90人,占高一、高二学生总人数的12.8%。其中,学困生有39人,综合表现差的有18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简单粗暴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5.6%。每日朝夕相处,这些折翼的天使分外使我们痛惜和沉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为此,在教育实践中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心理调适,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帮助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调适对策进行积极的探索,找到便于操作的经验与模式,对于解决单亲子女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研究过程与方法

我校是一所高中和中专并存的学校,我们将主要调查对象放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700多名学生中,总计有单亲家庭学生90人,我们再从这90人当中选出男生12人,女生22人作为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课题组教师按要求做好分项统计,填写好《单亲家庭子女基本情况调查表》,选定研究对象及研究方向。

课题组对这34名学生进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PPCT)测试,将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了解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品行教育课题档案和学生个人档案,确定14名单亲家庭子女进行学期跟踪调查。对他们的个人特点、家庭离异原因均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为制定帮教措施奠定了基础。

从测试的结果引发相应教育对策的思考,在选取的34名单亲家庭子女当中,每位教师再选取2名作为自己重点跟踪调查的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认真分析他们不良品格形成的原因,然后小组教师群策群力,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法。在采取教育对策时,应充分注意积极主动地和问题学生谈心;多向班主任、同学、家长了解情况;针对问题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对问题突出者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给予适当和针对性的指导。

3PPCT问卷测试及分析

3.1总分和分量表统计分析

1、总分和分量表统计(高一年级16人,高二年级18人,共34人):

 

 

项目

 

A等0——5分

B等6――7分

C等8――10分

 

人数

人数

人数

 

总分

高一年级

43.8

37.5

18.8

高二年级

5

278

10

556

3

167

合计

12

353

16

471

6

176

 

人际

关系

高一年级

10

62.5

4

25

2

12.5

高二年级

10

55.6

4

22.2

4

22.2

合计

20

58.8

8

23.5

6

17.6

 

情绪

稳定

高一年级

9

56.3

5

31.3

2

12.5

高二年级

9

50

5

27.8

4

22.2

合计

18

52.9

10

29.4

6

17.6

 

学习

适应

高一年级

8

50

6

37.5

2

12.5

高二年级

6

33.3

9

50

3

16.7

合计

14

41.2

15

44.1

5

14.7

 

[分析]

受试者全量表A12人占35.3%,他们属于没有发现问题的学生;B16人占47.1%,他们存在着一些问题;C9人,占17.6%,他们属于有向较大问题发展的倾向的学生。BC类受试者占全部受试者的64.7%,超过半数以上,其中C类学生中高二的比高一的高出较多,说明高二学生的问题比高一的严重。

三个分量表中,人际关系与情绪稳定分量表这两项高一、二年级ABC类统计数字相差不大,而学习适应分量表中高一年级A类占50%BC类分别占37.5%12.5%,情况较好,高二年级A类占33.3%BC类占50%16.7%,正好与高一年级情况相反,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年龄的增高,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各分量表男女生分类统计分析

2、各分量表男女生分类统计(高一年级男生4人、女生12人高二年级男生8人、女生10人;男生共12人,女生共22人):

 

 

项目

 

年级分类

A等0——5分

B等6――7分

C等8――10分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际关系

 

 

 

反抗倾向

R

高一年级

2

7

1

3

1

2

高二年级

4

4

3

3

1

3

合计

6

11

4

6

2

5

%

50

50

33.3

27.3

16.7

22.7

 

 

被压迫感

O

高一年级

3

7

0

3

1

2

高二年级

6

5

1

1

1

4

合计

9

12

1

4

2

6

%

75

54.5

8.3

18.2

16.7

27.3

 

 

 

 

 

情绪

稳定

 

 

忍受性低

I

高一年级

2

5

2

4

0

3

高二年级

4

3

1

4

3

3

合计

6

8

3

8

3

6

%

50

36.3

25

36.3

25

27.3

 

 

孤独倾向

A

高一年级

3

7

1

2

0

3

高二年级

5

6

3

2

0

2

合计

8

13

4

4

0

5

%

66.7

59.1

33.3

18.2

0

22.7

 

 

 

 

学习

适应

 

 

学习热情

S

高一年级

2

7

1

3

1

2

高二年级

2

3

5

4

1

3

合计

4

10

6

7

2

5

%

33.3

45.5

50

31.8

16.7

22.7

 

 

成就欲求

N

高一年级

2

5

2

6

0

1

高二年级

3

3

4

5

1

2

合计

5

8

6

11

1

3

%

41.7

36.3

50

50

8.3

13.6

[分析]

反抗倾向RC类女生占22.7%,明显多于男生的16.7%,说明女生的反抗倾向明显。反抗倾向是学生步入青春期以后的一种典型行为征兆,而女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强烈,预期心理成熟年龄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倾向显示了女生较多的对人际关系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容易生气、牢骚多、易和人吵架,躲避老师,易和父母顶嘴等。

被压迫感OA类男生占75%多于女生11.5个百分点,C类女生占27.3%,多于男生的16.7%,被压迫感同反抗倾向一样,也明显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上,感觉自身受到他人的攻击和拒绝而产生的一种被迫害的感觉。从以上可看出女生比男生强烈,表现为易与人闹别扭、易妒忌别人、有孤独自卑感、不喜与人交往等。

忍受性低I:从男女生BC类分布情况的总体来看,女生依然高于男生13.6个百分点,由于又不能控制的欲求和冲动,忍受不了欲求的不满,便容易发展为异常的行为。从C类男女学生的百分比来看,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可见对于15-18岁年龄段的学生来讲,性格都是比较冲动的,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抵制他人的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与异性胡闹、喜欢冒险等。

孤独倾向A:从男女生BC类分布情形来看,女生多于男生13.7个百分点,表现有较强烈孤独倾向的男生为0,女生比例为22.7%,这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女生一般较内向,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这种感情积累起来就会表现处与家长、老师、同学等有隔阂,不易沟通,不适应集体生活,总觉得自己不被别人接受。

学习热情S:分量表中女生在学习热情方面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有10人,占总人数的45.5%B类的女生较少,而男生B类占到了50%明显多于女生的31.8%,这说男生在高中的学习热情不如女生,他们常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常常为不能取得与能力相当的成绩而感到自卑和不满,有时讨厌上课,注意力不很集中。

成就欲求N:这一量表中男女生的AC类人数都较少,B类人数都较多,男女生的比例都占到了50%。这项测试较有效,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做什么事都易感到厌倦,普遍对自己估计过高,韧性差,意志薄弱,好空想。

根据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实地调查,结合问卷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4.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4.1独立生活能力差,不能自立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单亲父母们往往心怀愧疚,这使他们忽视了严格要求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则,一切都依着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更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的惟一希望,惟恐孩子不安全、过不好,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结果受这样过度保护的孩子即使已是貌似成熟的高中生,仍然是事事不能独立,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

4.2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愤怒、恐惧、悲伤

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架,已经破坏了家庭原本和谐温馨的气氛,而家庭的破碎,更使孩子必须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这些孩子在失落中惶恐不安,感到恐惧、悲伤,甚至会对自己身处这种境地愤怒不已。他们害怕被别人讥笑和排斥,害怕失败,对孤独和不明朗未来的恐惧渐增。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心理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4.3智力和学业相对落后

单亲家庭子女常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其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情绪较差,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会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4.4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存在主观偏见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由于存在上述心理困扰,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与同学、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4.5性格和性别异化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一方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不易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如果离异的父母双方互相仇视,孩子的性格也会异化,他们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当男孩由母亲来抚养时,男孩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孩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子女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5.1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家庭教育环境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不同类型的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差异,教育方式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单亲家庭的父母容易在教养态度上因心态的改变而失衡,一方面,表现为父亲或母亲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使孩子生活在重负之下,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单亲家长会因家庭的变故感到愧对孩子,在感情上有补偿心理,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孩子的一些不良品格。对子女无论是溺爱有加,还是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种种如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造成身心不良发展。另外由于单亲家庭家长往往独自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会伴生教育的投入减少,这里讲的投入包括经济上的投入和精神上的投入。甚而有的单亲父母因家庭问题感到自卑,不愿与外界接触,也不愿孩子与别人来往,这种心态影响到孩子,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压抑、孤僻、不合群,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尽管这些问题不一定同时存在于每个单亲家庭中,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会在某些方面受到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5.2、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

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心理、学习与品德的形成都有一定消极的影响,尤其在心理方面。因为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情感的骤变,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创伤,他们自身还不成熟的心理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他们从内心深处容易自认为是被抛弃的孩子,不少人因此会产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自卑自怜,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戒备心强,难以与人合作,由此造成种种心理问题。

5.3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单亲家庭子女对周围人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事实上,孩子自己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周围人的取笑、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会因父母的离异产生羞耻感,惟恐他人谈起自己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加重,表现出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6.单亲家庭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的对策

6.1单亲家长方面

6.1.1摆正心态,调整不良心理情绪

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如果单亲家长长期处于抑郁、消沉、悲痛的情绪之中,那么对对子女的情绪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就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单亲家长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痛苦的现实中走出来的,面对并解决新问题。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怨天尤人,逃避困境,用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6.1.2采取宽严适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要单亲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得当,一样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关键是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加强理性,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不要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情感,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这种溺爱、怜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当然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单亲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子女学会自信、自立、自助、自强。

6.1.3注重广博的情感培养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在单亲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情感残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帮助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子女克服情感心理障碍,单亲家长就要尽可能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情感,引导孩子面对现实,调整自我,用良好的意志品质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难,使孩子明白父()亲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6.1.4丰富家庭生活内容 ,扩大子女生活圈子

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调,单亲家庭往往表现出沉闷、压抑的生活气氛。这种气氛势必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单亲家庭除有常规的生活外,还应安排一些有趣的娱乐、休闲活动,家长也要学习一些有关现代家庭生活的知识,尽可能地让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增添生活乐趣,使孩子摆脱单亲家庭的孤独感和不适感。同时,单亲家长还应扩大家庭生活的范围,不仅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增强与同龄孩子之间的友谊,而且还要让子女多接触其他亲友中的长辈,能够跟长辈交流和沟通。

6.2单亲子女方面

6.2.1坚强面对现实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亲家庭的生活状态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亲子女能否抱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单亲子女要通过自我学习和心理调节,重新振作起来,坚强地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生活。如果遇到挫折或困难,要向家长、朋友或者老师寻求帮助。此外,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诚恳、乐观的态度多接触同学,多交朋友,和同学老师取得心灵上的沟通,相信老师和同学也会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你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从而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之中。

6.2.2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业余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局限,能扩大知识面,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激发兴趣、陶冶情操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单亲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单亲子女活动的积极性,转移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 ,而且可以使他们及早发现自己的闪光处,为建立自信心提供良好的机会。

6.3学校方面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证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失衡是可以矫正和转化的。根据老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主要是在工作中一定要采取符合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个性和年龄特点等的教育方法,开展情理交融、耐心细致的工作,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把一片赤诚的爱心奉献给学生,辛勤的付出一定能够得到丰硕的回报。

6.3.1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学生档案

从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起,我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学生的档案,了解班级单亲学生人数,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调查了解、跟踪并详细记录。同时,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子女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具体情况。进而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来给以具体帮助。例如: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可以组成一个辅助团体,各自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还要注意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动态和情况,以便进行教育方式的调整。

6.3.2种植爱心,心理减负,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但是我认为老师倾注在单亲孩子身上的爱应比倾注在普通学生身上的爱多一点,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让他们在家庭里受到的伤害可以在老师这儿得到一份温暖。首先,应多观察单亲家庭的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使他们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物,很难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要运用情感的力量,采用耐心和宽容的态度,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特别要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能说心里话。在疏导方面,发动学生自我情感教育很重要,我们可以避实就虚,先避开其父母离婚的事情,先从男女之间的感情之间谈起,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并不是不爱他们了,只不过是感情的问题绝对不是他们原来想的那么简单,也许其父母结婚的时候是很相爱的,然后,爱情就变成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对婚姻和爱情的认知分歧或者一方过于关注于事业等都能导致婚姻的破裂,但是孩子们不应该对这段感情的破裂付出自己的成长代价,如果一味的陷进父母离异的阴影里,自暴自弃,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难道真要把自己和这段失败的感情一同葬送进去么?通过类似的教育不仅对孩子当时的感情有帮助,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爱情和婚姻观也很有教育意义,能让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明白琼瑶式的爱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生活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且爱情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天长地久,它是短暂的,维系家庭的更多的是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亲情和责任心。通过这些情感引导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3.3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犹如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暂时营养不良的花朵,心理非常脆弱。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让这些花朵重新茁壮成长,绽放美丽。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6.3.4公正评价,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单亲家庭学生喜欢离群独处,被孤独感所左右、掩盖,使其不能正确对待事物,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反而加剧了孤僻、怯懦的心理,造成自尊心扭曲。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的公正评价,来激励他们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自尊心。同时,教师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情绪和环境,协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已长处的机会,为他们点燃进取的火花,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能享受进步和成功的欢乐,维护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6.3.5活动矫正,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部分单亲家庭学生往往以敌对的心态,蛮横、冷酷的性格和同伴进行交往,会直接影响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参与、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减轻、消除他们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敌对心理,使他们意识并体验到自已在集体中的地位,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意识。同时,通过活动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有意识地转移他们的注意,改变对周围环境的偏执认知和情绪反应,创造表现自已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走出因家庭所造成的恐惧和抵触,战胜孤僻、抑郁,愉快、舒畅地生活、学习和交友。

6.3.6激发信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由于家庭的残缺,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但其内心深处还是隐藏着对成功的渴望和被承认的渴求。为此,教师要对症下药,理解、信任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信任,才能端正和增强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习上的焦虑。同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善于诱发,在学习上给予关心和正确地引导,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榜样的作用,肯定他们的成绩,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增强责任感”和“自我提高感”及“获得成功感”,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歌咏,书法、作文、街舞、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对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子女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以此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6.3.7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高二学生王某,自幼父母离异,该生判归父养。其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孩子饥一顿,饱一顿地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亲要将他接过去照顾,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伙混迹在一起偷东西、打电子游戏,甚至曾发誓说过长大后要把他父亲杀掉。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天上体育课我发现他的运动鞋破损不堪,就悄悄给他买了一双新鞋放在他的桌斗里,他看到后大哭,平日倔强冷漠的外壳之下,不过是个渴望爱的孩子。这让我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重获父母的爱,通过一次次上门家访,不厌其烦地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以及他内心多么渴望爱与关怀,他父亲由最初的不耐烦到感动,逐渐认识到自己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对孩子多了关心,也主动与孩子的母亲改善了关系,父母爱的回归让孩子变了,变得开朗合群,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由此可见,父母的爱是治愈单亲子女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这一健康人格形成中最关键的力量。

7.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7.1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容易造成人格弱化和扭曲。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对单亲子女要特别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7.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女学生蒋某某父母离异,抛下两岁的她出走,她从小依靠6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学杂费都是由村委会替她交的。班主任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并报告学校为之减免了书杂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能够坚持读下去。当然,对他们仅仅有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7.3做好心理辅导

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每周一至五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每天都有一名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起到较好的效果。

7.4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抚平其心灵的创伤,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现实中,很多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物质生活,忽视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也有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心与孩子交朋友,进行精神上的平等交流,却方式生硬、方法不当,无从走入孩子的心灵,从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心理问题。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方设法指导好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学习一些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必要技巧。同时,也要和社区、街道等部门沟通联系,了解单亲家庭子女在社会上的一些活动、交往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要对这些孩子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诚心,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像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总之,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从单亲家长、单亲子女自身、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出发,形成家长、子女、学校和社会协调配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使单亲家庭子女得以健康成长。

7.5结对子帮辅成果

通过一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34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0个,占29.4%,转变较大有3人,占88%,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2人,占352%,没有转变的9人,占264%。在一些同学身上转变不大,说明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小,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努力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8.结语

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无辜地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比一般孩子缺失了一点儿爱护和幸福感,但爱是可以弥补的。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在老师的教育配合下,加上学生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单亲子女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人格健康,心态阳光,有的还特别优秀。

教育无止境,关怀无限度,温暖无处不在。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一点关爱,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社会、家庭的责任。只要遵循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及人格发展的规律,社会各方共同配合,运用正确的策略与方法,单亲家庭孩子一定也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