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德育之窗>> 德育探索

德育探索

刘景忠:走进学生心灵改善职业教育生态(破解中职学校发展前提)

作者: 来源:政教处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30日

  在生源状况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走进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转变对学习、对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或许会成为改善职教生态的关键。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如果从微观层面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存在着职教生态恶化的严峻局面。

  说职教生态恶化,绝非危言耸听。就一所学校而言,其教育生态是由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共同构筑的,但不少职业学校这三方面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课堂上,玩手机、睡大觉的学生不在少数;自习课,许多学生任凭宝贵的时间从身边悄悄溜走;业余时间,他们或抽烟喝酒谈恋爱,或打牌上网玩游戏……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而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让教师感到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对学生严加管束,强化防范,使学生感到失去自由。

  笔者不同意把职教生态恶化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生源质量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职教生态中的许多因素都与我们的教育对象,即职校学生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在生源状况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走进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转变对学习、对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或许会成为改善职教生态的关键。

  谈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往往会提到爱心。但仔细琢磨之下,“爱心”一词并不准确。以分数论英雄,激励学生以考取名牌大学为人生目标,你能说这样的教师不是出于爱心吗?在职业学校,防患于未然,把学生管得死死的,你能说这其中没有爱心吗?有些教师对不爱学习、表现不好的学生采取种种处罚措施,你能说这样的教师不负责任吗?在爱的名义下,我们不知做了多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走进学生心灵,是“爱心”在职教领域的具体化。不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在职教领域尤其如此。

  经常有教师对我说:“我们真的尽力了,可有些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我们能有什么办法?”不可否认,我们的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成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有的教师甚至把全部的热情都倾注到学生身上。但我坚持一个观点:我们的学生还处在生长、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的孩子,纵然有千般的不是、万般的缺点,但他们毕竟没有停止生长和成长,这恰恰是我们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的可能和空间。况且,我们的“力”真的用“尽”了吗?即使真的用“尽”了,我们的“力”用得对不对,有没有用到关键点上?教育人、培养人、影响人,仅仅是用“力”就能解决问题的吗?

  走进学生心灵,改善职教生态,需要每一位职教工作者做出自己的努力。

  首先要真正地与学生在一起。教师虽然与学生天天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是两个没有多少交集的群体。有的教师夹着讲稿去上课,下课铃响即夹着讲稿离去。这样的教师在改善职教生态方面毫无贡献,他们自身将工作与生活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上班时例行公事地讲授课程,下班后即过起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一些教师上班时忍受着职业倦怠带来的苦恼,下班后感到身心疲惫,为自己的无能无助而焦虑。这样的教师试图改善职教生态,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认为,对前一种教师要解决的是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问题,对后一种教师要解决的则是方法、艺术和智慧问题。

  真正地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条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指出:“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可以断言,不能与学生真正生活在一起,我们就无法了解他们的爱好、兴趣、苦恼、痛苦与矛盾,我们就必然会“远离学生”,也就不可能从工作中找到“创造的喜悦”。

  其次,要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在职业学校里,教师与学生其实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教师群体是应试教育的得益者,而学生群体则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两个群体之间从表面上看可以“玩得很好”,而实际上在心灵上没有沟通,因而也就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放下一切包袱和架子,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我们常说教学相长,而在职业学校却变成了单方面地教师教育学生成长,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认为,在职业学校教学相长的前提就是要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有的时候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正如陶行知所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再其次,要真诚地与学生共成长。这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要把自己的心理年龄降低到十五六岁,让自己在心理上成为学生的“同龄人”。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够实现共成长之目的。其中,学生成长的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教师成长的是教育的方法、艺术与智慧。对此,陶行知作过精辟阐述:“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的名言,值得每一位职业学校教师认真体味。我想,只要我们能走进学生心灵,只要我们能成为陶行知所说的“真正的先生”,职教生态一定会从“恶化”变为“友好”。职教生态改善之日,也将会是职业教育真正大发展之时。

  刘景忠,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学校教学及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