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大奖>>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

建设生态郑州问题研究

作者:刘丽君 来源: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1日

【摘要】:建设清洁、高效、健康、平等的生态城市是郑州的发展方向。郑州城市生态环境条件比较脆弱、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亟待完善、城市生态水系建设需要加强,应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做好郑州城市建设规划、保护与合理开发黄河湿地、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建设增加更多生态内涵的水系、提高市民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化建设,进而促进郑州生态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  郑州市

一、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得创造力合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符合系统。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生态城市建设是郑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目标,郑州市作为我国的一个大城市,作为我国区域发展中心,作为中原城市群隆起带的展示窗口,作为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核心发展城市和交通枢纽应该走人地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以便使郑州市能够协同周围区域共同发展。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建设生态城市是郑州市进入现代化城市的必然选择。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基本消除了环境公害,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林秀和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才能谈得上现代化。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建设生态城市,不仅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过去城市的发展拘泥于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缺乏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由此导致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无序开发和利用造成的自然资源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石化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激增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等问题。随着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将大幅度增加,郑州经济发达,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加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三废”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一直是影响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根本之道在于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就是现代城市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环境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产品,不仅是各种经济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转换为促进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和重要因素。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一个以人为本,人口和资源,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均衡发展的城市,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活力,有助于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力。尽管郑州具有生态城市建设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同样存在很多差距与不足。郑州市现代化水平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任重而道远。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生态郑州步伐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方针,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建设生态郑州,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通盘谋划。

1.做好生态郑州城市规划和设计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并不断完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是一个系统的多层面过程,确立了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充分考虑自然、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保证城市科学有序、运转协调和快速高效地发展。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对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加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市民素质;对外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郑州生态城市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耗低,污染少得充满活力经济体系。其中重点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污染物排放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前提,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载体。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3.改善城市交通功能,建立清洁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与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清洁交通体系指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各种交通工具,如地铁,电车,以天然气或其它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各种交通组成的便捷,畅通的交通体系。使各种交通在不同的距离和范围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目前郑州缺乏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是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可尽快规划大郑州及其与洛阳开封联网的地铁轻轨建设。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中大容量的公共功能和高效率运输,提高交通运量,减少能耗环境污染。

 4、加强郑州城市森林水系生态建设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生态网络构架,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建设沿堤防护林带,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也明确写道:到2015年,基本建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都市区森林公园体系。城市水面面积率超过4.5%,基本形成防洪安全、环境宜人和水景美观、舒适、散发自然气息的河湖健康体系。按照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的要求,规划建设森林公园群、南水北调生态带等重大工程项目。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和林苗一体化”的思路,编制郑州都市区环城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郑州都市区森林公园体系总体规划和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开工建设郑州树木园苗木花卉种植区、沿黄滨河公园示范园、黄河湿地公园示范工程和文博公园绿色通道工程等四个示范工程,大力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和都市区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积极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园林下乡”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战略,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不断破解难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以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实际成效,努力建设好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努力把郑州打造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增强水利事业发展活力,强力推进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坚持生态水系规划建设与管理同步,启动潮河河道绿化工程和东风渠上游治理工程,围绕市区“清水长流、扩大水面”做文章,规划建设第二条引黄河水系工程、都市生态水系和南水北调生态带等重大工程项目,对新增水面、范围扩增、水面恢复和生态水位等工程进行规划。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多方筹资,继续实施《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规划》,构筑生态景观,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加强城区地下水的有效保护,稳步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形成生态和谐的河网水系,全面实现生态水系规划“水通水清、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早日将郑州建成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域靓城”。

5.提高市民生态意识 

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城市建设局面。建设生态城市,观念必须深入人心,意识必须印入脑海,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像关注经济增长数字那样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像关心社会稳定那样关心环境安全,使生态城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外,还应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那些不规范的环境行为。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公众树立了自觉的生态意识,全社会形成了建设生态郑州的良好氛围,全市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制度,增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建设生态郑州的目标也许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吕迎 郑州市城市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初探  2001.6:65-67

2.吴海峰 生态城市:郑州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 200520-3040.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