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走进学生心灵,用人格魅力技术能力与学生共成长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6日

走进学生心灵,用人格魅力技术能力与学生共成长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无论是面向高考的普高教育还是就业的职业教育,无不在流行一种“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口号,这种教育方式看似“爱心的教育”,其实仔细琢磨一下,绝非科学的教育观。以分数论英雄,激励学生以考取名牌大学为人生目标,你能说这样的教师不是出于爱心吗?在职业学校,防患于未然,把学生管得死死的,你能说这其中没有爱心吗?有些教师对不爱学习、表现不好的学生采取种种处罚措施,你能说这样的教师不负责任吗?

    我校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郑州市最具竞争力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专业与实践基地的职业教育龙头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正真贯彻人文教育、素质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用人格魅力技术能力与学生共成长。

走进学生心灵,是“爱心”在职教领域的具体化。不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在职教领域尤其如此。

真正地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条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指出:“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可以断言,不能与学生真正生活在一起,我们就无法了解他们的爱好、兴趣、苦恼、痛苦与矛盾,我们就必然会“远离学生”,也就不可能从工作中找到“创造的喜悦”。

其次,要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在职业学校里,教师与学生其实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教师群体是应试教育的得益者,而学生群体则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两个群体之间从表面上看可以“玩得很好”,而实际上在心灵上没有沟通,因而也就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放下一切包袱和架子,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正如陶行知所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再其次,要真诚地与学生共成长。这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要把自己的心理年龄降低到十五六岁,让自己在心理上成为学生的“同龄人”。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够实现共成长之目的。其中,学生成长的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教师成长的是教育的方法、艺术与智慧。对此,陶行知作过精辟阐述:“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的名言,值得每一位职业学校教师认真体味。我想,只要我们能走进学生心灵,只要我们能成为陶行知所说的“真正的先生”,职教生态一定会从“恶化”变为“友好”。职教生态改善之日,也将会是职业教育真正大发展之时。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