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88pt99三年发展规划
(2018—2020学年)
二○一九年四月
大奖88pt99三年发展规划
(2018—2020学年)
大奖88pt99是一所融中专和高中为一体的公办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是郑州市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学校几易其名,1958年8月定名为郑州市第十中学;1985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被市教委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并恢复“郑州十中”校名;2004年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大奖88pt99”;2014年6月,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学校;2016年3月被评为河南教育名片学校;2017年5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普职融通类示范学校。
一、学校制定新三年发展规划的背景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确定为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强调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并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应实现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新的三年,学校将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优势,积极推进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努力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为我省和我市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校2015-2018三年发展规划达成情况
(一)三年来学校取得的办学成绩
三年来,我们以《大奖88pt99三年发展规划(2015-2018学年》为指导,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立足校本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加强教师培训,积极支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培训进修,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业务和专业技能实操水平;加强市、校重点专业建设,紧跟市场需求,加快新专业的开发步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文明素养不断加强;在办学模式创新方面,学校积极探索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自2014年我校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学校后,2016年3月被评为河南教育名片学校,2017年5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普职融通类示范学校。三年来,高中、中专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生源质量、数量明显改善。学校先后荣获郑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郑州市普通高中教学创新先进单位、郑州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创新先进集体、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郑州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郑州市学校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郑州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郑州教育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年来,我校在省市及国家级中职技能大赛信息技术类竞赛中取得佳绩,多次荣获郑州市、河南省和全国中职技能大赛一等奖,为郑州市、河南省争得了荣誉。
(二)学校发展瓶颈及不足
1.2017、2018两年,因商城遗址改造,学校面临拆迁,导致我校硬件建设、招生规模受到较大程度制约,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2.2018年,我校入驻郑州东职教园区,因和旅游职业学院、郑州市经贸学校共用一个校区,共用教学场地,限制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因编制限制,文化课和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加大引进教师力度;青年教师的培养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以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4.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落实和强化。
5.办学特色不够显明,普职融通办学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有了一些进步,但受政策、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仍然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需要下一个三年不断完善。
三、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普职融通为切入点,以德育和职业素养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探索。
办学理念:打造“多层次办学、多元化培养,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品牌。
校训: 立德树人、博学强技
校风: 求实担当,和谐创新
教风: 乐教善导,敬业爱生
学风: 乐学善思,知行合一
四、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深入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契机,把学校建成普职融合、在河南省具有影响力的综合高中品牌校。
2.培养目标: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打造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人文素养课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具有工匠精神,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3.特色目标: 以“三全”德育为抓手,形成模块化、课程化和系列化的育人体系,初步形成我校德育特色;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坚持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深入探索,形成我校的特色办学模式。
(二)具体目标
1.重视党建工作,以党建促教育教学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的高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紧紧围绕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局党组的工作部署,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主线,努力培养一支思想纯洁、政治坚定、作风扎实、永葆先进的党员队伍。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证,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纪律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完善落实 “接待日”制度,加大党务公开,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健全德育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导思想,突出“三全”(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德育体系,做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细化德育管理,丰富德育内涵,充实德育内容,拓宽德育途径,德育工作体系趋于模块化、课程化、系列化。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班”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切实落实三风一训,将三风一训内化成师生的自我认知和行动自觉。
3.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一方面,定期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新课改理念,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青蓝”工程促教师专业成长,从课堂评价入手,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课堂评价,积极开展有效课堂的探索。通过系列化培训,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趋于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创新、会合作、高技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4.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学校,我校将持续深入探索普职融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深入理解“职教高考”制度,依据“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聚焦核心素养,完善相关教学标准,制定高中和中专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探索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等举措,实现绿色评价。加强职业素养课程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立足课堂教学,深入推进教育科研
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对于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激发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和潜力,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科研总课题,各处室、年级系部围绕学校总课题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子课题,积极探索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路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学习和社会参与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开发学生潜能,追求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以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不断彰显和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6.强化招生工作,努力改善生源质量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开发与建设,提升办学吸引力,实现学校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逐步改善生源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7.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岗前课程体系
发挥“郑州市信息技术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秘书长单位的职能,以郑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训活动,提高校内外实训工作成效和办学质量,完善实习实训制度建设,制定实习实训标准,探讨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开展“体验式”岗位认知,以工作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企业项目引领专业发展,全面推进具有普职融通特色的深度校企合作。
8.完善硬件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环境育人功效,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继续提升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突出环境育人,在教育信息化、教学设备、办公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上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实现硬件建设的现代化、智慧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文化、为教育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五、重点项目、工作措施及达成标志
根据学校三年总体办学目标,我校将实施八大提升工程:
(一)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特色工程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继续进行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不断创新发展途径,通过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和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逐步实现教学融通、资源融通、学分融通,最终形成办学特色鲜明、课程丰富多样、体制机制健全、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差异需求的综合高中特色化办学新格局。
1.具体措施
(1)在总结前三年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创新多样化立体式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
(2)构建普职融通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合理地把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融合到综合高中的每一个阶段。通过分轨式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门类广泛的课程,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多元需求。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发丰富的选修课和社团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大奖88pt99“职普融通”多元化课程体系(周38节课) | ||
课程类型 | 科目 | 所在学期(节/周) |
文化基础类课程 | 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历史、生物、物理、化学 地理、体育… | 高一年级:22节 高二年级:22节 高三年级:24节 |
职业技能类课程 | PS、数据库、机器语言 计算机网络… | 高一年级:10节 高二年级:12节 高三年级:10节 |
职业素养类课程 | 职业素养、心理健康… | 高一年级:2节 高二、三年级:讲座 |
校本课程 | 诗词鉴赏、科技创新课、时政新观察、机器人制作、VR虚拟现实… | 高一年级:2节 高二年级:2节 高三年级:2节 |
社团类课程 | 校园足球、3D创想空间、动漫社、手工社团… | 高一年级:2节 高二年级:2节 高三年级:2节 |
(3)探索3+4中本衔接、3+2对口升段模式、单招考试模式、“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的新型评价手段。
(4)针对我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特色,鼓励学生考取“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5)以课题带动引领“普职融通特色办学模式”形成有形成果。利用校本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将课题分解到日常工作,基于普职融通开展教学管理、产教融合、后勤服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注重过程性积累并最终形成有形成果。
2.达成标志
(1)2018—2019学年 继续完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深入开发校本课程并初步形成校本课程配套资料库;在部分中小学调研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行性并制定相关方案;制定完成“大奖88pt99学分银行管理方案”;做好“3+4中本衔接”的相关调研工作,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做准备;部分学生考取“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2019—2020学年 继续深化普职融通办学模式,丰富校本课程体系并形成校本课程配套资源库,选课制和走班教学常态化;与1-2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植入;“大奖88pt99学分银行方案”落地实施;积极与国内外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较多学生考取“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2020—2021学年 完成综合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形成选修课、社团课有形成果;实施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在郑州市中职学校形成影响力;“3+4对口中本”衔接工作启动,让更多优秀学生通过3+4中本衔接升入对口本科院校继续就读,一大批学生考取“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普职融通办学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日益成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继续规范教学常规,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创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我校高中、综合高中、中专并存、互补的优势,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策略;聚焦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中实现各学科增值评价正增值,总体评价正增值,本、专科率不断提升,达到同层次学校的先进水平;综合高中、中专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处于同类学校上游水平,各级技能大赛和素质类大赛取得新突破,学生单招、对口升学率逐年提升。
1.具体措施
(1)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继续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做到未雨绸缪;完善普职融通课程体系,加快中专课程改革,提高培养质量,以适应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加强常规管理,创建有效课堂。针对备课、上课、练习、考试、辅导等常规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坚持细化管理和推陈出新。加强作业建设,发挥作业的巩固、诊断、个性学习作用,提高作业质量。提高教研活动效能,完善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反思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坚持优质课评比、基本功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快“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全校课堂教学的优质化提升。
(3)高中发挥增值评价的作用,构建基于数据和校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调节。中专实施“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评价体系,促进质量提高,培养学生全面、多元、个性和可持续发展;启动教学管理数字化工作,使排课、调课、课时统计智能化;进行考试与评测方面,建立完善的电子阅卷系统和数据评测系统;学分管理规范化,并将学分与学生评价统一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4)教学中落实“新大赛体系”。加强技能大赛和各级素质类大赛工作。通过内强素质抓梯队,外联强队抓拉链,紧密联系企业获取新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各级各类竞赛成绩。探索“技能竞赛雏鹰班”制度,各系部打造1-2个精品竞赛项目和2-3个精品竞赛课程并在“雏鹰班”试点实施。通过“抓基培趣、分流培育”等手段,完善技能竞赛队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竞赛奖励制度等体系。确定每年4月和12月为全员学科活动月和全员技能竞赛活动月。通过“全员化技能大赛”和“全员化学科大赛”等活动,实现竞赛活动全员化,全过程化,落实“全员大赛校内证书体系”,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
(5)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依托学校技能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建设1个骨干专业群,2个以上市级重点专业。发挥“信息技术类行业指导委员会”和 “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专业建设委员会例会制度;完善学校6大专业的教学相关标准。
(6)重视中专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强化基础部的地位,提升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监控,落实教学常规,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中专部文化课教学的深入研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同时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7)牢牢抓住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依据教育部2019年《中职专业目录优化调整方案》,成功申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专业;深入调研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X”等新专业的市场前景,合理开发服务于本地经济的新专业,打造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2.达成标志
(1)2018—2019学年 高考本专科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2项以上。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郑州市重点专业项目验收。重新调整各系部重点建设专业,开展初高中衔接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成功申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专业。编制《学分评定操作标准与规范手册》,指导老师完成学分评定。完成教务信息电子化管理。
(2)2019—2020学年 高考本专科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均能达到97.5%以上,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以上。两个市级重点专业在全市范围内有较大辐射作用。完善新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等。两类衔接课程体系落地。做好新专业社会调研,成功申报“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专业。完成考试与评价的电子信息化。完成各教研组校本教材编制初稿。
(3)2020—2021学年 高考本专科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均能达到98%以上,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以上,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2项以上。专业建设在省内具有知名度,成功申报1个省级技能工作室。两类衔接课程体系形成有形成果。深入调研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X”等新专业的市场前景,合理开发服务于本地经济的新专业。对校本教材进行论证完善,定稿成书。
(3)教师队伍培养工程
1.首席教师示范引领
建立健全首席教师示范引领工作方案,着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职业道德高尚、知识底蕴深厚、创新能力突出、教学风格鲜明、工作绩效明显的首席教师队伍,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措施: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完善首席教师评选机制,从一线教师队伍中遴选出一批在学科内专业能力强、科研能力强、师德师风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聘任为学校首席教师。
(2)首席教师聘期内,学校为首席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和外出培训、交流机会,同时,首席教师需承担不同于普通老师的示范、引领、组织协调、参谋助手等多种作用,要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观摩等示范作用,积极承担学校“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引领学科发展,是学科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双师型队伍建设
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扩大骨干教师队伍,注重教师素质提升,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作措施:
(1)制定“双师型”教师新三年培养方案,包括:校本研修、培训计划、企业实践等。学校建立教师成长和“双师型”教师档案,定期召开阶段性总结会,督促落实计划内容。
(2)除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外,积极搭建国家、省、市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优质课、基本功、达标评优等各种比赛与学习交流平台,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快速成长。
(3)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专业课教师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70%以上。三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70%,到企业轮训不少于70%。文化课教师需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信息咨询师证、职业指导师证”等相关证书,比例占文化课教师总数超过30%,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4)加强网络资源的应用与管理,鼓励教师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3.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新的三年,学校将狠抓青年教师基本功作为培养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系列化、系统化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5项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努力培育出一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1)引导青年教师制定切合自身实际三年专业成长规划。让青年教师对自身进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正确认识自身的长处及不足,做到扬长避短,为自己制定合理的专业成长目标。
(2)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作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聘请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指导,更新青年教师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3)引导教师积极参加郑州市优质课、课堂达标、“一师一优课”等活动,每个教研组结合以往情况,确定重点培养对象,争取在郑州市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积极实施“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师徒结对同构异课展示”、“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观摩课”等活动,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组织青年教师系列化培训
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素质提升方案,实现培训培养系统化,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的,从狠抓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入手,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如何备课、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何提升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如何进行板书、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布置作业等进行系列化专项培训,将培训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青年教师逐项进行课堂过关实操。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撰写反思笔记,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6)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融合能力提升
组织开展相关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融合能力提升培训。深入研读学科核心素养,并将相关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进行深入融合。
(7)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提升
定期组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提升培训,主要涉及:音视频简单编辑、微课制作、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等。
4.达成标志
(1)2018—2019学年 初步完成学校首席教师工作方案,“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75%(按《2015年度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实施细则》中的认定条件,下同),完成2项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教师参加国、省、市级教学设计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等获得省二等奖、市一等奖以上。三年内,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50%,文化课教师持有“心理咨询师证、职业指导师证”等比例达到5%,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2)2019—2020学年 完成学校首席教师评选聘任工作,并按照首席教师工作方案,开展教学观摩等示范引领活动20节以上,在郑州市范围内着力打造一个名学科。“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78%,完成4项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教师参加国、省、市级教学设计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等获得省一等奖、市一等奖以上。三年内,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55%,文化课教师持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比例达到10%,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3)2020—2021学年 依据首席教师工作方案,开展教学观摩等示范引领活动30次,借助首席教师制度,在郑州市范围内着力打造两个名学科。“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80%,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全部完成。教师参加国、省、市级教学设计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等比赛多人次获省一等奖、市一等奖。三年内,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60%,文化课教师持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比例达到20%,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四)教育科研带动工程
继续树立科研兴校理念,深入、务实开展校本研究,建构“全员科研”的群体效应,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1.具体措施
(1)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根据“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本着“研教、研训、研修”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校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力度,邀请省、市教科所,科研院校相关专家进校针对教师教科研方面存在的“课题如何选题、教学反思如何写”等问题开展讲座,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科研培训。
(2)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促进学校特色办学模式深度发展。
确定“基于核心素养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作为我校未来三年教育大奖总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实际确定部分子课题,例如:《基于核心素养的三全德育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竞赛全员化实践研究》、《普职融通特色办学模式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普职融通模式下青年教师培养实践研究》等,积极探索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普职融通的课程体系,总课题带动子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大奖88pt99教研科研工作亮点并取得有形成果。
(3)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构筑交流研究平台。
为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构筑学校科研展示平台、科研交流平台、教育研究平台等科研互动平台,营造科研氛围,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抓好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推广工作,尤其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重点课题。
(4)加快校本课程研发进度。
鼓励教师开发适合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出台“大奖88pt99 郑州市第十中学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作为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方案支撑。三年内,争取开发出10门以上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达成标志
(1)2018—2019学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实践与探索》总课题顶层设计完成,进入开题阶段,相关子课题分步开展研究工作。完成市级重点课题及一般性课题结项并取得市级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积极挖掘我校教师潜力,在已有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基础上,完成高中所有文化课衔接教材的审编工作。完成3本校本课程的起稿、审编工作。
(2)2019—2020学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实践与探索》总课题进入中期研究阶段,2项子课题完成立项、结项等研究工作。完成市级重点课题及一般性课题结项并取得省级2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完成6本校本课程的起稿、审编工作。
(3)2020—2021学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实践与探索》总课题正式结题并形成有型成果(实践成果、论文、校本教材、考核方案、考核标准)等。完成市级重点课题及一般性课题结项并取得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3项。完成10本校本课程的起稿、审编工作。
(五)三全德育特色工程
1.德育目标:我校未来三年的德育工作将以三全德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为主线,以德育课程建设为抓手,确立“全体性、层次性、发展性、个体性”的德育理念,努力使之具体化、实践化,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管理内容,从而形成德育管理的良性循环过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构建“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最终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网络,培养会学习、能合作、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毕业生。
2.具体措施:
(1)进一步理清德育工作思路,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不断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2)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建设德育课程体系。 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和各有关部门都具备育人意识,承担育人职责,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渗透协调、完整和谐的“ 大德育”工作体系和格局。
① 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行责任管理。教研组长根据实际育人需要,在考虑个人业务和特长的基础上,推行任务到组,责任到人, 将德育课程系列化、连续化。具体为:
序号 | 组别 | 德育课程研究方向 | 负责人 |
1 | 高中语文组 | 传统文学诗词经典 | 李鹏 |
2 | 中专语文组 | 传统文学经典故事、书法与美育 | 张文戈 |
3 | 高中文综组 | 时事政治与德育、历史人物(忠、义)、 地理与民情 | 韩蕴 |
4 | 中专政治组 | 职业生涯规划、音乐与美育、礼仪与交往 | 郑艳霞 |
5 | 高中外语组 | 国外爱国故事集锦 | 常红兵 |
6 | 中专外语组 | 国外名言警句与人生 | 于峰 |
7 | 体育组 | 运动与美育 | 杨旭光 |
8 | 高中理综组 | 生命与人、化学与生活、信息与生活 | 刘俊强 |
9 | 高中数学组 | 数学与生活 | 焦建恩 |
10 | 中专数学组 | 生活与德育 | 李聪丽 |
11 | 数字媒体部 | 动漫与脸谱、 | 寇义峰 |
12 | 软件应用部 | 计算机发展史 | 董丽红 |
13 | 网络电子部 | 网络与德育应用 | 王华 |
14 | 教务处 | 课堂规范与德育 | 高保军 |
15 | 教科室 | 技能大赛系列课程 | 梁爽 |
16 | 政教处 | 班主任葵花宝典(1、2、3)、红十字社团、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学生活动系列 | 张坤 |
17 | 招生办 | 面试技巧 | 赵志强 |
18 | 实训处 | 实习与实训 | 卢广峰 |
19 | 总务处 | 节能、减排 | 张全尚 |
20 | 团委 | 社团活动系列 | 李晓培 |
21 | 办公室 | 组织与领导 | 王华 |
② 用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用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根据组内分工和实际课程需要,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实施全员德育课程,以制度和奖励机制为保障,树立全员德育氛围,实效为重的理念。
③ 走班上课和定班上课相结合,分层实施德育课程。在中专部和高中部分别采用每周4+1和2+1个学时的德育课程,4、2均为德育课程的必修科目(定班上课),1为德育课程的选修科目(学生依据兴趣和爱好走班上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一年级重在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创新思维的教育;二年级重在健康人格的培养,创新品格的塑造;三年级重在创业发展,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排课。
④ 落实学分管理,关注德育过程。实行“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品德的体系,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学分化,将德育的过程和成果成绩化,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的学生德育课程管理体系,它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完善全程育人规范,分类别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将德育活动归纳整合为三色体系,红色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及感恩教育(新生军训、每周升旗、国庆节、教师节、等为主题的活动);绿色代表“生命、安全、责任”为内涵的主题教育(新生面试、班级例会、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守则》、《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橙色以激情活力、书香飘逸为主题教育(艺术节、运动会、社团活动、迎新晚会、经典诵读等活动)。实施活动应有连贯性、时间性和发展性,让德育工作贯穿始终,形成课程,找准抓手,以期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有条不紊地生成和发展。
(5)深化全方位育人途径,实施“四位”联动。“四位”指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学校主动指学校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负责教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家庭促动是指家庭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使学生全面发展。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长负责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制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品德。企业推动是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因为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因子之一,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责任,如参与课程设计、接收学生实习培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3.达成标志
(1)2018-2019学年
① 制定学校“三全”德育实施方案,参与德育课程开发实施的占教师总人数的35%,并将已有成果或经验转化德育课程,《新生入学》、《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典礼》、《红十字会社团》、《新生军训》、《化学与生活》、《动漫与脸谱》、《技能大赛系列课程》、《班主任葵花宝典之一答疑解惑》、《经典诵读》形成有形德育教材。
② 成立1—2个校级名班主任工作室。
③ 在师徒结对的基础上,至少每月一次的新班主任培训,围绕常规工作,有讲座、论坛、听课等,形成新班主任成长期的综合性培训课程集锦。
④ 较完备的学生自主管理各项制度及操作流程。
⑤ 每学期固定召开两次校级家长学校,在此基础上,各年级至少一次形式多样的年级家长学校。
⑥明确“家委会”职责,让他们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由“家委会”组织、策划各类家校互动。
(2)2019-2020学年
① 完善学校“三全”德育实施方案,参与德育课程开发实施的占教师总人数的75%。继续深化、研发德育课程,《传统文学诗词经典》、《传统文学经典故事》、《书法与美育》、《时事政治与德育》、《历史人物忠义篇》、《班主任葵花宝典之二师生交流技巧》、《音乐与美育》、《课堂规范与德育》、《网络与德育应用》形成有形德育教材。
② 努力争取1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出一名省级优秀班主任。
③ 培养一支具有流动性、阶梯性的学生志愿者队伍。
④ 形成凸显自主、志愿、自律、自信核心价值的特色德育课程群的雏形。各班至少推荐2—3名家长参加区域家庭教育志愿者培训,成为我校的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学校,帮助其他家庭。
(3)2020-2021学年
① 修订学校“三全”德育评价方案,全员参与德育课程的实施,继续研讨德育课程《国外爱国故事集锦》、《礼仪与交往》、《运动与美育》、《生命与人》、《新生军训》、《班主任葵花宝典之三家校沟通》、《书法与美育》、《面试技巧》、《实习与实训》、《社团活动系列》形成有形德育教材;将已有课程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形成系列丛书,以彰显我校特色。
② 班主任工作室工作特色展示,校级2至3次,市级一次。
③ 形成学生自主管理委员参与学校管理和知晓学校决策的机制,对于大型活动和家校社互动项目等策划每学期应有2次以上。
④ 通过系列活动,加强“开放包容,互动共赢”的社会联动文化内涵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形成最大育人合力。
(六)校企合作深化工程
1.具体目标
强化“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行指委”指导引领作用,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创新适合我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制定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加强“引企入校”工作室建设,做好工作室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鉴定的方式、途径,积极争取技能鉴定资格;发掘和培植我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强项,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打好基础。
2.工作措施
(1)加强“行指委”领导工作,完善“行指委”工作章程,制定“行指委”工作计划,发挥“行指委”对学校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2)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坚持每年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改革工作。
(3)继续“学徒制”企业实训模式,创新开展企业“认知实习”工作。
(4)召开校园招聘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提高专业对口率,保证实习时间不低于六个月,争取实习企业成为学生的就业首选。
(5)加强校企师资交流,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课,为学校核心专业提供支持;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提供帮助。
(6)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室建设,引企入校项目落地,以企业项目引领学校专业发展。
(7)在学生、教师中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宣传岗位技能鉴定的意义;
(8)向兄弟学校、先进地区职业学校学习经验;了解相关部门对职业院校学生技能鉴定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申请技能鉴定资格。
3.达成标志
(1)2018—2019学年 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形成校企合作和学徒制指导性材料。
(2)2019—2020学年 开展对校内外学员的技能培训活动,在工作室开展公司化学徒制试点;形成技能鉴定工作筹备方案。
(3)2020—2021学年 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定我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取得1个以上岗位的技能鉴定资格,为毕业生取得技能证书提供快捷渠道。试点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
(七)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
1.具体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争创智慧校园。
2.主要措施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
(2)资源建设数字化:①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帮助;②优化组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信息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
(4)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辅导,让教师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科研。
(5)积极申报信息化设备预算,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智能化等方面,完成必要设备更新和扩展。
(6)做好基础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对校园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例如电力智能控制系统;防近视照明智能控制系统;门锁智能控制系统等。
3.达成标志:
(1)2018-2019学年:完成校园网基础设施改造,并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信息化配套设备;为教职工提供存储等基本的资源服务。
(2)2019-2020学年: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完成;试点开展远程精品课程服务;形成智慧校园分步建设方案。
(3)2020-2021年:校园数字化管理软件全面投入使用,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启动智能校园建设。
(8)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1.总体目标
根据2019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普职融通特色和专业特色,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做好教育、教学后勤保障和服务。
到2021年,加强财务管理,强化学校预算编制、规范政府采购与设备招标流程;完成教学区、生活区等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逐步优化学校区域功能、教学设施及场所满足学校发展规划;加强安全管理,为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 重点工作
(1)依据学校内控制度,科学制定学校三年预算编制、规范政府采购与设备招标流程、科学使用资金、物品,管好钱用好物。保障全校三年规划目标顺利实施;
(2)加强校园文化设计与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加强安全管理,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4)加强学校现代化建设,合理优化教学场所,提高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5)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南校区(郑州科技高中)筹备建设。
3. 完成目标措施
(1)加强对各处室财务、预算、招标、政府采购等业务培训,指导各处室负责人做好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财务审批,提高财务审批工作标准。
(2)建立健全后勤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岗位职责和考核机制。强化后勤人员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
(3)充分利用信息化校园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开展数字化办公。
(4) 完成校园文化设计方案,逐步建设各功能区校园文化。
(5) 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树立学校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指导各部门制定各项安全预案并督促落实;加强安全管理的备案制,做到活动安全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加强学校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确保正常使用。提高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防范能力。
(6) 进一步优化教学楼功能区域,提高使用效率,对现有空间改造,科学利用,为学校职普融通办学提供合适的场所和设施。
(7) 积极准备南校区(郑州科技高中)建设方案,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
4.年度推进计划与达成目标的标志
(1)2018-2019年推进计划:
①具体措施:
2019年上半年对各部门负责人开展有关财务报销、预算制定、招标流程、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登记等业务培训;
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上墙;
2019年上半年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做到人与物相对应;
考察省内外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成立校园文化设计领导小组,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设计能力的公司,优化设计方案,做好近三年校园文化建设预算;
加强学校消防、交通、预防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与档案管理;
根据学校三年规划方案,将学校社团活动空间、教工课余活动空间进行整合;
加强教工电动车安全管理,建成教工电动车充电站并投入使用。
②达成标志:
各项财务报销、预算制定、设备招标、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登记备案等工作流程完善,形成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完成校园文化系统设计方案及各区域功能优化,并开展基本建设。
(2)2019-2020年推进计划:
① 具体措施:
依据校园文化设计方案,开始教学楼走廊及开放性空间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安全巡查制度,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根据需要改造宿舍内公共空间,并加以合理使用。
加快推进学校高中部实验室建设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训室建设,保证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② 达成标志:
完成教学区室内及走廊公共区域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特色和时代感;加强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督促各部门完成各项安全应急预案、监督实施各部门安全教育和培训。7号楼公共区域功能优化,8号宿舍楼教工住宿环境优化,宿舍多余空间有效利用;建成高中物理、化学实验室。
(3)2020- 2021年推进计划:
① 具体措施:
加强教学楼周边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根据校园文化整体规划,逐步优化各区域细节。
监督实施各部门安全教育和培训,完善安全台账,规范安全档案管理。
② 达成标志:
各项财、物管理规范,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建成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完成具有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六、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职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绩效,利益挂钩。及时做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后勤保障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