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4日

受学校团委委托,给大家上一节党课。我想,我们每一位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同学都已经认真学习过《党章》,党的性质、党员的义务、入党的动机、入党的条件等等大家一定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每一位党员,除了学习《党章》,还应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尤其是我们这些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通过对中国革命史的学习,来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这样,我们才会对中国共产党,对我们渴望加入的这个组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1226是什么日子?对,是毛泽东诞辰117周年。

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领袖,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是写进党章的中国革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

那么,我们从那入手呢?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有很多诗词。(估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学过毛主席的诗词)从他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诗人心情与历史情况,了解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波澜壮阔。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以毛泽东诗词为引导,进入作者的心理世界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吧。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91927年)

     1919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扫除军阀;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这一时期,毛泽东参加过中共“一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并先后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在国民大革命中,毛泽东已经开始关注农民运动,被称为“农民运动之 王”。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沁园春 长沙》与《菩萨蛮 黄鹤楼》两首词。

第一首:          《沁园春 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作于1925年,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第二年。各地广大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北伐战争即将拉开序幕,国内形势正处于一场大革命的酝酿中,此时年仅32岁的毛泽东在去广州的路上,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为大好形势所激励,感到青年时的抱负得以实现,所以作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到毛泽东当年的豪迈之情。“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既是写秋月美景也暗示了民主革命的到来,万物尚可自由,而人也必将赢得自由。而词中的“怅”则引出了作者的困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苍茫的大地,谁来主宰你的命运?同时也反应出毛泽东的雄心壮志,欲为国家与人民放手一搏,充满了对革命未来的希望。“携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是毛泽东对青年时代的回忆,特别是与同学针砭时政、谈论志向的情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这句话看似回忆当年游泳时的情景,实际上他抒发了作者不忘当年壮志的意思。

第二首: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作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茫茫”、“沉沉”、“莽

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

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而党内陈独秀仍然把持政权,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所以作者心情沉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随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正所谓“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路在何方?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迷茫?“心潮逐浪高”,毛泽东虽然预感到大革命即将失败,但雄心壮志不为所动,信念更加坚定。此后,“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声声惊雷,给布满阴霾的中国大地又送来了丝丝希望,也正是他这种坚定信念的印证。从这两首词我们可以看到国共一次合作时的伟大胜利与大革命失败的困难与痛苦,我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年代。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1937年)

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

这时期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革命道路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沉浮,战争环境的艰难,战斗场面的惨烈,给了诗人更多的灵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也应运而生。存在决定意识,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 秋收起义》、《西江月 井冈山》、《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七律 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 六盘山》等,又有对人物的讴歌赞美,如《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临江仙 给丁玲同志》等。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创作诗的高峰期。我们主要来看六首,分别是:《西江月 秋收起义》、《西江月 井冈山》、《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忆秦娥 娄山关》、《七律 长征》、《沁园春 雪》。

第一首: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带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终于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第二首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红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一九二八年,湘、赣两地敌军见我军主力军部队前往湘南,于是对井冈山进行了“会剿”。井冈山军民一心,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毛泽东率部队回到井冈山后听到捷报,便写下了这首词。

“山下红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写得是我军的纪律严整,有过硬的军事素质,也写出了井冈山的地理优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危急,也写出了我军必胜的信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地理优势,有这样纪律严整的军队,有这样必胜的信心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以我们才能赢得战斗的胜利。“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是说,本来用以战斗的工事就修得非常坚固,更加上大家团结一心形成了更为牢固的堡垒。“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的意思是黄洋界上我军的炮声响起,就报道了敌人连夜逃跑的消息,最后这一句更加鲜明地指出了敌人的军心涣散,听到炮声就吓跑了,这样更加映衬出我军的坚不可摧。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大为恐慌。19301933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国民党与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毛泽东对次也作了史诗般的记载。

第三首: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各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写得痛快淋漓。词中提到“七百里驱十五日”,反映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在共产党领导的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前三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第四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执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也是红军长征的原因。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一曲《忆秦娥 娄山关》则又如柳暗花明,作者心情豁然开朗。

第四首: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

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西风”、“晨月”、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入悲壮萧杀的境地。而“从头越”三字则显露了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何为如铁雄关,今也要从头越过。想一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豪迈?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历史重又选择了毛泽东。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所以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的,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又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于是,我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唱。

第五首: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也开始了”。19362月,毛泽东率中国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时,适逢大雪。皑皑白雪把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这又激起了素爱白雪的毛泽东的无限诗兴。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便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诞生了。

第六首: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峰,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平生爱雪,正好置身于雪的世界,凭着雄奇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半个中国的雪色:内外茫茫的长城,顿失滔滔的大河,如银蛇逶迤的山群,似蜡像驱驰的高原;忽而又想到了红日照耀雪国的妖娆壮美。长征中牺牲的许多战士的身影一一浮现出来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壮烈情怀化为意欲超出历代有为政治家的具体图像。这首词写于19362月,但真正让世人领略到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是啊,没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没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积淀,怎能写出如此大气的诗篇?词中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写于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1958年,毛泽东在自注中提到,“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毛泽东眼里,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方才造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来看第三篇“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19377月—19458月﹚

19377-19458月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战争完全胜利。除了《四言 祭黄陵》和《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外,毛泽东很少写诗。但在这个时期,他理论方面的著作却很多,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来看第四篇《天翻地覆慷而慨》。

四、天翻地覆慷而慨﹙19458月—194910月﹚

19458月—1949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艰难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时期毛泽东的诗主要有三首:《五律 张冠道中》《五律 喜闻捷报》《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两首描述的是作者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时战斗的场面或战后的感受。《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诗中提到“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指的是项羽。项羽先胜后败的严重教训,使得这位政治家诗人能够遇喜不亢,临胜不骄,不去怜悯毒蛇一样的恶人,而择取彻底消灭顽敌,一统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

第七首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

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

正道是沧桑。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直接看到解放全国即将到来,解放军势不可挡的历史形势,也看出了作者对新中国的诞生充满了信心。蒋家王朝已经山穷水尽,旧社会即将崩溃,人民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五、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1956年)

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 北戴河》《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五律 看山》《七律 莫干山》《七绝 五云山》《水调歌头 游泳》。我们主要来看《水调歌头 游泳》这首词。 

第八首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阕《水调歌头 游泳》,道出了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奥秘。毛泽东说这首词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词中提到“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它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559月开始修建,195710月建成通车。词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指的是三峡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论证,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由当时正成为现实的“一桥飞架南北”,而憧憬“高峡出平湖”,不正是毛泽东勃勃雄心的诗化吗?正如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预言的“我们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历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历史最终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有诗。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革命战争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理实录,也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希望大家能喜欢毛泽东的诗词,能通过欣赏毛泽东的诗词更加深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