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让民族文化基因植根于青少年之心

作者:转载 来源:转载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他还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恩格斯论证过家庭的本质——“父亲、子女、兄弟、姐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中华民族尤其注重家庭,在传统社会伦理中,不论是三纲、五常,抑或六纪、十义,姑且不论其封建糟粕,就其中蕴含的传统社会“家庭至上”的理念而言,至今仍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传统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的建构,比如魏晋时提出的“以孝治天下”,在社会道德评判中把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弟和睦等作为重要的标准。在中华文明的进化中,这种“家庭至上”的理念逐渐上升为家国情怀。以国为家,爱家爱国,舍小家,保大国,无私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成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建设的中转站。家风正,则民风纯;家风正,则政风清。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传承的优良传统,留下了十分丰富、意义深远的家训。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传说中的伏羲、黄帝之时,就有类似家训的“教”“戒”等。西周时期,周公因留驻京城辅佐成王,遂让其子伯禽前往鲁国就封。伯禽临行之际,周公以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躬身实践为例,反复叮嘱伯禽不能“以国骄人”。这大概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家训。两汉时期,儒学独尊,士大夫非常注重家风、家教,但大多只留下一言半语,比较零碎,不成系统。到了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撰著《颜氏家训》开家训著述之先河。此后,自隋唐宋至元明清,家训著作大量出现,影响较大的有宋司马光《温公家范》、袁采《袁氏世范》,清朱用纯《治家格言》、张英《聪训斋语》等。清代甚至出现了家训性质的家书之作,有代表性者如曾国藩家书,其中包含很多家训内容,后人专门将之摘抄出来,编为《曾文正公家训》。与此同时,家训著述也越来越社会化,从士大夫之门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很多家庭、家族都形成了自己的家训,保存于众多家谱之中。家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前人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和中华民族辉煌发展史中的价值取向,蕴含着宝贵的思想精华。

    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纂的《中华家训精编100则》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高度重视。该书从古代名家、现当代革命家、仁人志士的家训或者家训性质的文献中精挑细选,按照修身、励志、治学、诚信、廉正、仁爱、孝慈、教子、和敬、处世10个部类进行编排,每个部类10则,辅以注释、译文、评析等,并配以图画、书法作品,文字简短凝练,内容深入浅出,形式图文并茂。编纂该书是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探索,也是连接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尝试,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范本,有助于把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现代人的价值理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中华家训精编100则》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