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教育时讯

教育时讯

“学在郑州”的行动诠释——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8日

进入21世纪以来,郑州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前行,在反思中发展。在历经了启动探索阶段、整体推进阶段、重点突破阶段之后,以“郑州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为标志,于2010年6月进入了道德课堂建设的常态化发展阶段。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价值引领,重塑教育道德;注重专业引领,激发教育活力;注重文化引领,培育教育生态,促进区域教育品位的持续提升。

一、价值引领,向着“有道德的教育”迈进

任何改革都有其核心价值追求,它决定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课程改革的策源地,我们始终关注课改的价值思考,以实现价值引领。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一定意义上看,课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十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课程建设、校本教研、质量监控等三个关键环节,致力于课程新体系的校本化建构,教学新理念的行动化落实,评价新导向的整体化实施。

校本教研研究课堂,质量监控监控课堂,促进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新课程实施品质的持续提升。校本教研,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回落到了“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粗糙的地面”。质量监控,从单一的成绩分析,提升到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状态和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关注。课堂教学,从课改初期的无所适从、甚至盲从,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与理性——从关注课堂方向,到关注课堂道德、关注课堂生命状态,再到关注课堂文化(课堂生态)的重建——一步步走上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这一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确立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我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是一条问题持续解决、注重成果积累、不断生成提升的生长之路。

郑州市倡导的道德课堂,是“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道,即规律;德,即目标;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道德课堂价值观的确立,源于对旧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道德缺失、违道德甚至反道德现象的反思与评判,是一种新的教育主张。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和境界。

几年来,我们一直朝着“有道德的教育”迈进。全市中小学教师依据道德课堂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教育现象,从自我诊断阶段走上了自我建构阶段。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经过几年的探索,全市涌现出主体课堂、思悟课堂、自主课堂、理解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情智课堂、生本课堂、文化课堂、体验课堂等30多种道德课堂的有效形态,还呈现了许多符合道德课堂理念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二、专业引领:专业的一定要还给专业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行政部门既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者,更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专业引领者。在2006年全市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上,我们达成共识:市县区教育局的业务局长、教育局业务科室的干部,各级教研部门的教研人员,学校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团队,都应该成长为专业引领者,以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

在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进程中,我们遵循“整体推进、双轮驱动(行政与教研)、搭建平台、典型引路、阶段总结、生成提升”的工作思路和“理论先行,制度跟进,机构重组,方式创新,区域联动,基地带动”的基本策略,连续十年召开全市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一年一会、一会一地、一地一题、一题一解。即,一年选定在一个县区召开;一次会议确定一个主题;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提出解决办法,全市贯彻落实。形成了校本教研“四四五三三”的基本框架,即全力推进校本教研,必须“明确四个观点,澄清四种糊涂认识,把握五个要素,做好三项基础工作,抓好三个关键点”。为实现专业引领,我们把学科建设作为校本教研工作的重点,把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能力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提出了“五三二二”的基本要求。即抓五项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建设、学科组建设、学科教学模式建设和学科特色建设),提高三种基本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关注两个问题(关注校长、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关注研究学生、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做好两项基础工作(弄清楚学科建设的内涵,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把“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学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作为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促使校本教研从关注理论建设、制度建设,走上了关注、聚焦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的轨道上来。

针对课改之初出现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虚化、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等问题,我们及时提出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即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3.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学习效果评价)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教育的活力源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震级”和“烈度”,因为只有专业才能释放更大的推进改革的能量。引导教师经历专业的生活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2006年以来,我们以郑州教育信息网为平台开设教育博客,并且每年都举行教育博客大赛,以此引导教师记录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有意义的故事、感悟,展示行动研究成果,从而使反思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一开始,我们告诉教师:博客是一种力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且专门发表了博文。后来,我们又提升到“生长”的层次:博客是一种生长,是教师专业生命存在与生长的方式,写博就是教师专业生命的生长。今年,我们又提升到“心常态”的层次:博客是教师的专业生命生长状态,是教师的职业生涯状态,是教师的生命状态,是教师的“心的状态”、“心的常态”。适时的引领,对于促进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对于教师凝聚教育智慧、传播教育思想、推进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郑州教育博客的注册用户近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活跃用户量、访问量、原创博文更新量均位居全国同类博客首位。    

为了将学校工作聚焦到教学上来,教育局各部门统一“对焦”:督导室对学校的《课程规划》逐一进行了的评估审议,并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案》列入了2015年督导评估审议的重点内容;教研室在全市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以专业方案设计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以课堂观察为手段的专业化观评课范式研究、“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学业评价分析报告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市教科所把课程研究、课堂研究、评价研究列为课题立项的重点,每年立项的课题达2000余项,重点课题100余项,并逐步促进研究方向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

我们还设置了“国家课程整合奖”、“校本课程开发奖”、“中小学评价任务设计及作业建设奖”等奖项,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鼓励和支持县区、学校举办全省、全国、甚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营造浓烈的学术氛围。

三、文化引领培育和谐生长的教育生态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推进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站在文化变革、文化重构的高度,来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该是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引领者的中小学校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引领校长站在文化变革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实践,遵循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基本思路,致力于学校文化的打造。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体悟文化的所在,感受文化的力量。要让文化浸润每一位校长和师生的心灵,让文化从高高的神坛走向粗糙的地面,从形式上的虚化走向具体而细微的日常生活,既需要思想的引领,更需要行动的引领。

在行动引领方面,一是每年“三大会”,即德育建设会、课程与教学会、校本教研推进会。德育建设会侧重研究文化建设,校本教研推进会侧重教研方式创新和问题解决,课程与教学会侧重研究课程建设与课堂建设重在方向把握。二是每年“两诊断”,即每年三月份和九月份的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活动。全市中小学每校一人分成40多个小组,深入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课堂诊断交流活动,重在把脉课堂。三是每期“一展示”,即每个学期期末道德课堂建设展示交流活动。县区负责教育教学和体卫艺的副局长、教育科和体卫艺科科长、教研室和教科室主任,市区高中、初中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科研主任,一岗一专题,同岗同专题重在成果展示、经验分享。

每年的“三大会”,市教育局办公室、基教处、体卫艺处、师训处、督导室、教研室、教科室、信息技术中心等全都参加,县区对口科室及主管局长也都参加,意在突出教学中心,重在形成合力。

当下的课程改革,我们所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动。十几年来,我们持续不断的行政推进,主要是想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大家确立一个理念(为生存与生长而学习),指导一种方法(探索、发现、掌握、遵循规律),营造一种氛围(干事创业、涵养学术),引领一种文化(向善向上),培育和谐生长的区域教育生态,让郑州真正成为适宜学生学习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让“学在郑州”真正成为区域文化名片。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