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德育之窗>>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学生违法犯罪和不良心理预警方案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7日

<!--输出当前页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有效解决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社会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遵守法规、远离侵害,预防和减少全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和因存在不良心理隐患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学校、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心理隐患预警机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事前预警、提前介入、有效阻断的工作原则,建立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心理隐患预警机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过程管理,预防和减少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根据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的特点,立足于保护和预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注意帮教对象及有关信息的保密工作,切实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预防为主原则。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重视教育,立足预防,阻断源头,防患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构建预警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心理隐患的发生。

(三)正面教育原则。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应坚持正面教育,及时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危害,矫正不良行为。

(四)共同参与原则。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社会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因此,既要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又要广泛调动公民、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预警机制建设。

(五)注重实效原则。建立预警机制重在制度建设,在充分认识其必要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预警预防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度的健全来保证措施的落实,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增强机制运行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领导机构

组长:叶小耀

副组长:韩洁蒋晓慧

成员:马海峰卢广峰张兴华梁才郑棣张坤刘怀玉李新华贺建萍刘巧玲寇义锋林金生胡军雅

四、心理健康预防、预警、应急机制

(一)心理健康预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切实落实德育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强化以班主任为主体,以政教干部、团队干部、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导师以及学科教师为骨干的全员育人队伍。明确岗位育人责任,对管理薄弱、问题较多的班级,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实行蹲点帮扶;对问题较多的学生,确定导师进行跟踪帮教;对有严重违法犯罪倾向和异常行为的学生,协同家长实行24小时全方位监管。同时要增强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工作信息沟通,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学生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各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工作方法,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要结合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认真开展法制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自救意识,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防范侵害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辟心理咨询热线,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室要定期开放并确保开放时间。每月安排一个课时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考试、升学、就业等重要阶段更要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做到辅导人员的专业化、辅导手段的多样化、辅导设施的现代化、辅导档案的规范化。

2.加强心理健康预防管理,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主要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达到预防违纪违规、违法犯罪,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目的。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重要信息登记和通报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出勤日报制度、学生到校离校短信通报家长制度、校门进出登记制度、刀具管理制度、校园巡值班制度、住宿生就寝查铺制度、校园心理咨询制度、不良行为学生定期访谈制等,通过日常制度管理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构筑预警系统,阻断不良事态进一步发展。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信息的提前获取,是预警的关健。只有尽早、尽快、尽准确地获取到相关信息,才能做到事前预警、提前介入,把违法犯罪行为扑灭在萌芽状态。建立预警系统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制止中小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整个教育预警机制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所在,其重点是构建监测网络和运转信息网络。

1.监测网络构建。

1)监测中心:由校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心理隐患预警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在政教处设立监测中心,形成校级预警信息监测网络。监测中心的职责是管理监测点和监测员,收集监测信息,建立信息档案,提出处理意见,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处理,重大事件向领导小组报告。

2)监测点:由校级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设立预警应急援助指挥中心,并在学校的重要场所安装红外线电子监测系统,在校内有关部门(如门卫、学生宿舍、心理咨询室等)、校园周边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网吧、游戏室)等建立监测点,形成校级预警信息监测网络。监测点的职责是收集监测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监测中心报告。 

3)监测员:校内以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生活指导教师、门卫保卫人员、值周教师、班干部、学生等最有可能获取第一信息的人员为主体,聘请监测员,建立监测队伍;校外以家长、社区(乡村)干部、离退休老干部、交往朋友、民警、交警、居住区域的治安管理人员、游戏厅网吧管理者等为主体,聘请监测员,建立监测员队伍。要从学校预警工作及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出发,做到既广泛又重点突出,既保障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又有利于获取信息,保证监测的及时和有效。监测员的职责是发现监测对象和其他人员有异常情况,及时向监测点或监测中心报告。

2.预警信息网络。

预警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收集由政教处负责,设立设立预警电话(66289022)。

预警信息的分类和处理:按照预警信息的程度分为二个级别。即二级(蓝色预警)、一级(红色预警)。二级蓝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违纪违规行为,不良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为一般,如:打架、偷窃、逃学、长时间进网吧等,学校可以自行处理。一级红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有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以及有可能危及到人生安全的行为,不良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为较紧急紧急。如发生持械斗殴、打群架、打劫绑架、吸毒贩毒、投毒放火、他杀自杀、非法集会、参与邪教组织等。要及时上报教育局。

(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防止事态恶化。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有效阻断和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保证。应急措施应把握两个环节:一是事件发生过程的快速阻断;二是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为了保证应急处理的及时有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应急机制的建立。包括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应急预案的制订、应急队伍的组建、应急工具的配置、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等。

2.应急处理的过程。获知突发事件的监测员和有关人员应立即向监测中心报告,对重大突发事件,学校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和区教育局报告,做到不漏报、瞒报、误报、缓报和谎报,同时要迅速与家长和有关人员联系,通报事件发生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并在上报的同时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态的恶化。情况特别严重的,除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和通知家长外,及时与公安、司法、街道(或乡镇)等部门取得联系,实施综合治理,防止事态恶化。

收藏 打印文章